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王智远怎么用杠杆买股票,作者:王智远,题图来自:AI 生成
以前不爱记录,后来就爱了。
这是为什么呢?
分享两个几年前的经历:一,有一天,到了地铁站,记不起来从哪个口出。要知道,那条路线,我已经坐了一年,结果不得不掏出手机查地图,才找到正确的出口。
第二个经历,是有一次回家,忘了门锁的密码。
这两次经历让我意识到,很多事情要记下来。记录的目的,是给大脑腾出更多空间。
我不想变成"人肉硬盘",那些信息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查到,大脑就能轻松些,就这样,从简单的便签、备忘录开始了记录之路。
记录好处太多,显性效果在网上一搜能看到,它的隐性价值,只有坚持记录一段时间后才能体会到。
一
第一个好处,可能你想不到,我把它称为"卸载"。
每天都会冒出许多想法,这些想法,在脑海中停留几秒钟,最多不过几分钟,随后就被遗忘了。
我发现,只要随手在笔记软件、备忘录中记录突如其来的想法,就能把脑中的活跃内容"卸载"出来,感觉非常棒。
到了晚上,再看那些笔记,能清楚一天中大脑都想了些什么。有时,会觉得想法很荒谬,有时,又会觉得想法蛮有趣。
持续记录一段时间后,我惊讶地发现,自己能更长时间地保持"心流状态"。谈到心流,我想借用「学习」这个词来解释。
我们在学习时会遇到难易不一的内容,过于简单的内容,让人觉得无聊,过于困难的内容,则无从下手。
比如:现在让你读《资本论》,可能还没看完一页就昏昏欲睡了。
那么,怎么才能让人继续看下去呢?
有一位一对一老师帮你解读当然最好,但不太现实;尽管一些平台提供类似服务,但我发现,即使老师讲解得再清楚,过后回忆时,能记住的还是很有限。
这时,记笔记能帮上大忙。面对复杂的内容,可以一点一点地看,一点一点地理解,这样,我很快发现学习像爬坡一样,不仅挑战自己的能力,还是一个持续向上的过程。
所以,第二个好处,我称之为促进心流的状态。还有吗?当然。第三个好处是:锻炼表达的能力。
前几天我去见朋友,朋友说:你真是越来越话痨;其实,我不太爱说话,觉得说话特别累。但是这几年,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爱表达了。
为什么呢?一个关键的地方在于记笔记;当我不断地把想法说出来,表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。
你想想,如果你要瞬间写出几百字,或者说出来,这要动用你的全部思考能力,如果说不出来或者写不出来,那可能是因为还没想清楚。
所以,觉得大脑不够灵活,不妨试试随时记录的习惯。
二
你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的,别急,听我慢慢讲。
有一次朋友吃饭,他开玩笑说:"你吃西兰花,小心变成西兰花。"听起来像笑话,但其实背后有个有趣的道理。
我们的饮食真的在塑造我们,不仅影响健康,还可能影响性格。这个变化可能不明显,但研究显示,饮食会影响肠道里的菌群,进而改变基因表达的方式。
这项研究发表在《Biomedicine & Pharmacotherapy》期刊上,标题是"代谢疾病中的饮食 - 肠道微生物群 - 表观遗传学:从机制到治疗" [ 1 ] 。
报告里有很多结论和论述,就不一一细说了。简单来说,"你是你所吃的"。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基本的真理: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,取决于行为和选择,这是一个循环,是真实存在的。
所以,我感到迫切要为自己积累更多;这是个重要的项目,因为它关乎的不仅是食物,而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问题来了,怎么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?古人说,人要追求"三不朽"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
立德,培养高尚的道德,成为榜样,影响身边的人,这一点,也难也不难,关键在日常表现中。
立功,稍微复杂一些。它指为社会做出贡献,带来积极的改变。比如,开发一项新技术,推动行业发展;或者通过公益活动帮助社会进步。
立言,相对来说更容易些。无论是写书还是记录生活,都是为了留下痕迹,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。
实际上,这些记忆是一种"数据化思维"。当我们谈论数据化,关注哪些信息值得留存,它们会如何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?
这也引发了思考:我们的存在是什么?自我意识会不会因此发生变化?这些反思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?
所以,我觉得"立言"如同"立德",每个人每天付出一点心血就够,这会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认知。
而且,记录不仅有精神上的意义,还能带来实际价值。
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?读过很多商业新闻、看过许多访谈直播,当时那些观点没有直接用上,但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派上用场?
记录不仅在于"当下",更在于把"点"连成"线",形成长期的积累。
我们建立自己的知识库,不管是换工作、做演讲、推出新产品、开公司,当机会来临时,能运用积累的知识,做出明智的决定,而这一切,往往是从记录开始的。
仅仅记录是不够的,只有当记录发挥出潜力时,才能体现真正价值。所以,我认为,记录第五个好处是:塑造自我。
三
问题是,这么多好处,该怎么记呢?首先要澄清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:收藏、写作和记笔记。
收藏,是当看到某个文章、博主的内容,觉得将来可能有用,但眼下没时间细看,就会用软件暂时保存起来;收藏很有用,可以看作是一个临时仓库,但是否会再去看,那就不一定了。
写作是什么?很多人以为写作必须坐在电脑前两三个小时,集中精力,直到完成一篇文章。
写作也没那么难。难的是,平时没有积累,硬要写某个主题时,就会很吃力;不难的是,像我这样,在坐地铁或路上,有了灵感就马上记下来。
它可能只是几句话或一些简单的思考,但这些临时想法积累多了,等需要用时,拿出来用会轻松很多。
理解这三者的区别后,就知道该怎么记笔记了。
我的一个原则是:用自己的话记内容。有两个方法:第一,看完一段内容后,闭上眼睛,问自己"刚刚看了什么?"这样可以帮助回忆,并用自己的话复述。
第二,如果在读书,就用书中的关键词和自己的理解串联整个意思。一开始"用自己的话"会觉得难,练习久了会越来越熟练。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用自己的话记录,是检验是否真的理解知识的最好方式。所以,不想成为知识的搬运工,要努力用自己的话记录和表达,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们。
那么,怎么判断自己的笔记是否有用呢?一开始我也不知道,但后来我有了一个标准:
回头看看,上周、上个月,去年的笔记,对后来的学习、工作落实有帮助吗?如果没有,那笔记以后也帮不上忙。但如果你用卡片笔记法,把笔记关联在一起,想法会逐渐成熟。
另外,过程性评价能帮助我们不断改进,而结果性评价只能告诉我们最后的结果好不好,帮助有限;所以,有时候我有了想法,不管它成不成熟,先记下来再说,因为记录总会慢慢成长的。
四
慢慢生长有两层意义。第一层比较简单。
我看了《资本论》、看了《情商》、看了《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》这样的书,有一次打开笔记软件,发现"工作记忆"这个词出现了 50 次,这些是我从十几本书里学到的内容。
因为之前复习过,所以整理时,只要看看关键词,就能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,变成一个完整、系统、有意义的内容。
显然,我不需要刻意去机械地分类,而是让知识自然地建立联系,这是第一层慢慢生长的意义。
第二层是什么意思呢?
前两天,听朋友提到一个词,叫"链接策展的艺术"(The Art of Link Curation)。这个词没有明确的提出者,但在一些小圈子里很流行。
策展的概念来自于西方的发展历史,指通过创意构思和资源整合(如人脉、文化、艺术、渠道、媒体等),把能够关联的元素组合在一起,从而产生最大的影响力。
我理解后认为,这是一种重要的技能。可以把想法、报告或其他内容整理成有价值的整体,这不仅是简单地堆积内容,而是形成一个能自我强化的循环。
比如:画家、画作是两个独立的存在,画可以单独展出,作者也可以独立存在,但当画、文化和人结合时,才能产生新的价值。
在数字化时代,链接不仅是网页之间,它更像一种思想的传递;有些链接是深入的学术文章,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概念;而有些只是吸引眼球的标题,点进去后并没有实际内容。
因此,并不是每个链接都值得点击,也不是每条信息都值得分享。这让我重新思考:链接的核心意义是什么?
后来我找到了答案,这和"现实"有关。
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讨论"现实"的哲学家之一,他认为,现实有两个层面:一个是实在物质,另一个是赋予物质形式的过程。
蜡是实在的,而不同形状是人赋予的。想法和知识像蜡块,而链接是赋予它们形状的工具,通过精心设计,我们可以把信息和想法整理成一个有形的、可理解的结构。
这种结构不仅为现实赋予了意义,还在不断塑造我们的思想,思想通过传递,启发到不同的人。
1、相信随着一系列增量政策举措逐步落地,制度进一步完善,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,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底层逻辑将会更加稳固,也将更好服务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局。
所以,"慢慢生长"可以理解为:把碎片化的想法集中起来,变成一个可见、可互动的体系,给予人们现实的帮助,并影响更多的人。
这种想法集结,不仅限于知识层面,它还有超越世俗的意义。比如,《黑客帝国》《平面国》,甚至是《楚门的世界》总能引发人们的共鸣,因为它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影响。
或许是信仰受到挑战,或许是内心被唤醒 ……
这些作品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世界,这种连接和影响,是持续记录的第二层意义的升华。
总结
记录,是一种习惯。
本身没有意义,久了,意义自然浮现,我们除了工作,每天还有大量垃圾时间去面对,不妨把它利用起来,试试记录的力量。
文中研究参考: [ 1 ] .Li, D., Li, Y., Yang, S., Lu, J., Jin, X., & Wu, M. ( 2022 ) . 代谢疾病中的饮食 - 肠道微生物群 - 表观遗传学:从机制到治疗 . Biomedicine & Pharmacotherapy, 146, 113290.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王智远,作者:王智远